價值觀崩潰 十歲就輕生
去年,每二小時二分鐘就有一人輕生,有四十一萬人曾做出結束生命的行為,自殺,就像你我的鄰居,環繞在身邊……

文●成章瑜--全文引自《商業周刊》


舞台上,獨舞者在空椅上來回穿梭,爭不完的椅子,搶不完的位子,爭執、焦躁、不安、不斷衝突的自我,對應著財富、名利、權勢的喘息聲,心力交瘁…,這是已故編舞家羅曼菲的作品《心之安放》。

不管你看見還是看不見,事情就這樣一直發生。

衛生署自殺防治中心在二月時曾推估,民國九十五年,台灣自殺死亡人數飆至四千三百一十三人(編按:最新數據截至六月十日截稿尚未更新),創下五十年新高,也讓台灣的死亡率擠進世界前十五名(編按:係與世界衛生組織公布之數據做比較)。四千三百一十三人死亡的意義,約當7-Eleven遍布於台灣的密度。如果換算以天為單位,等於每天有十二人自殺,等於每二小時二分鐘就有一人輕生,是十年前的二.三倍。
你可能也完全沒有想到,去年一年,台灣有一百四十七萬二千個民眾曾想過結束生命,有四十一萬六千人確實出現結束生命之行為,其中有十三萬人有兩次以上結束生命的行為,這是國內的精神健康基金會二月七日發表的「二○○六國人精神健康指數調查報告」。

暢銷書作家王文華就在廣播節目中說著,他怎麼樣也沒想到,自己建國中學的那一班,竟然已有三人自殺身亡。主管社會福利政策的行政院前政務委員林萬億,打開袖口比畫著,自己的學生手上竟然有十七條刀痕。「台灣人的精神狀態,真的生病了,」台大精神科醫師胡海國說。

心靈匱乏:找不到生命著力點,
自殺成青年族群第二大死因


「台灣正從新貧(new poor),卡債卡奴的近貧(near poor),走到更危險的心貧(heart poor)族,」林萬億說。社會缺乏共識,人心就無所依附,很多人都找不到生命的著力點。

高自殺率數字背後其實隱藏著更大的危機。前年自殺數字產生關鍵的變化——過去幾年自殺人數多在三千人以下,但民國九十四年突破四千人。而且,數字顯示有自殺低齡化現象。以九十四年為例,每一.四天就有一個青少年自殺,自殺位居十五至二十四歲的青年族群十大死因第二位;而每十萬人口即有七個青少年自殺身亡。同時,國內已出現多起十歲兒童自殺案例。翻開報紙,父母攜子全家自殺的案件讓人怵目驚心,這也是在國外絕少發生的案型,意謂著對社會支持系統的某種絕望。

民國八十一年台灣股市大崩盤,民國八十四年隨後經濟成長率與自殺死亡率隨即出現「死亡交叉」。自此,經濟成長率一路震盪下滑,民國九十年甚至出現了二.一七%的負成長;自殺死亡率則一路狂飆,至今未息。政大心理系教授許文耀發現,台灣的自殺死亡率是十萬分之十八.八,已逼近國際自殺率紅燈警戒區二十,「目前真的很危險,」他說。

經濟失衡:M型社會兩端
在絕望與欲望中掙扎


「我很憂鬱,已經是這個年代最流行的代名詞,」精神科醫師王浩威說。

金錢遊戲留下了社會失序大問號,進入M型社會,經濟失衡的狀態會更嚴重。貧富差距拉大,靠經濟解決問題的能力降低。其實從最近幾個自殺數字即可看出端倪:

M型左端:攜子自殺的家庭比率增加,這種型態是新貧、近貧加上心貧的全組合,也代表著某種對社會的絕望。

M型右端:社會變遷、資訊爆炸、職場壓力大增,臨床上發現屬於菁英型的自殺案例增加,要求高、欲望大,很多人過不了自己生命困境的那一關。

值得重視的是,「兩年前,九○%至九五%的自殺案例都有憂鬱症或躁鬱症的病史,但現在的案例,是媽媽帶著孩子跳河、全家燒炭自殺,這些顯示台灣社會出了大問題,」心理諮商師,也是淡江大學教育心理系教授呂旭亞說。

「問問你自己,你有多久沒有回家了,有多久沒有打電話給你的親人?」胡海國說。

情感斷裂:社會孤鳥紛飛,
從自我疏離變成人際疏離


除了經濟因素外,根據自殺防治中心的統計,自殺成因中,經濟因素雖是主因之一,但有超過三成的人是因為情感因素,顯示台灣人際網絡出現嚴重斷裂。

台灣都市化越極致,社會孤鳥越多。「現在最大的問題是,很多人在網路上on line(連線),卻在情感上off line(斷線)」王文華說。「每一個自我,都驚懼於人際關係的痛苦,因為充滿不對稱性及不安定性。我可以對人家不好,但人家不可以對我不好,」自殺防治協會秘書長林昆輝分�R。

自我疏離,變成人際疏離,人心極度沒有關聯。「人生不能只吃一頓生存的飯,」許文耀說。人不只要生存,也要懂得生活和生命是怎麼一回事。「生存,了不起只能安頓;生活,最多只能求安適,但唯有懂得活在生命的現場,人才能真正安定,」他說。

似乎,台灣大多數的人都忘了生命是怎麼一回事。台灣目前的景象是,林萬億形容,就像洩了氣的氣球:「幫助別人沒有熱忱,對社會也沒有很多的承諾。」

陰霾擴散:憂鬱症患者六年增三倍
一人自殺,六人受影響


也許你會問,自殺關我什麼事?根據自殺學之父愛德溫.史納曼(Edwin S. Shneidman)的估計,每一人自殺死亡,估計至少就會影響六個自殺者親友,「因為自殺是會模仿學習的,」國立台北護理學院生死所教授林綺雲說。

自殺從來沒有離你我這麼近,四千三百一十三人死亡,意謂著「自殺」已是你的鄰居,你的朋友。「自殺發生時,人與人的複雜關係、緊密關係顯得格外明顯,自殺會擴及及延伸至家庭和更大的社群,不但會引起立即的波動,甚至影響好幾世代,」史納曼說。

通常自殺遺族或周邊的人,會出現五種心理情境:震驚否定、討價還價、憤怒、沮喪、接受。許多人會說,忘了這件事,往前走,「但我們大多無法往前走,我們需要把心裡的話說出來,需要徹底經歷這一切,才能真正走出來,」史納曼說。作家黃春明的兒子黃國峻,曾是才華洋溢的作家,卻在二○○三年,三十歲的時候自殺,提起往事,黃春明依然說不出話來⋯⋯。

電影《末代武士》中,日本天皇問湯姆.克魯斯,「勝元武士是怎麼死的?」湯姆.克魯斯回答,我不能告訴你他是怎麼死的,但我可以告訴你,他是「how to live(如何活的)」。

「今天,此時此刻,甚至這些年,我們到底怎麼活著?」連衛生署自殺防治中心執行長江弘基也疑惑的問。台灣憂鬱症,六年間激增三倍,有一百九十萬人飽受憂鬱症之苦。根據兒福聯盟公布的「媽媽辛苦指數調查」,亦發現五成六的媽媽認為自己的辛苦達到「過量級」,三成四的高風險家庭媽媽想自殺。台灣的離婚率,二十年來也成長了兩倍。

強迫競爭:搶奪有限資源,
自我防衛心態下,無法被愛與愛人


競爭,讓我們常常做超乎自己能力的事,「現在台灣最大的問題,就是壓力常常超過腦力的負荷,易怒、思緒雜亂、焦躁不安,」胡海國說。

四月二十七日,一項名為社會行為的藝術實驗在台北上演,藝術家彭弘智的「搶錢計畫」引起注意,因為傳說,參觀者可以免費拿錢。當藝術家推出了推車,觀眾瘋狂地扒下人像上的紙鈔,本能競賽開始,當錢搶光時,大家才發現人像的下半身,竟然是小兒痲痺。

生存成本已經到了臨界點,專家看見的現象是:

一、高生存成本,強迫競爭:薪水不增,所得惡化,不但實質薪資成長率過去兩年連續負成長,而且想在台北市居住,要不吃不喝八年才可能買下一棟房子。教育的競爭更是激烈,九五%的學生想擠進二%的名校,而且私立大學的教育費用是十年前的兩倍。「如果一個人面臨生存忍耐的底線,為保護自己,當然就要想辦法去爭搶資源,」執業二十年的精神科醫師王浩威說。

二、兩道門六道鎖,忘了愛:即使是住在對門,兩道門六道鎖,人際距離越近,越讓人進入防衛狀態,「因為忙碌讓人無法承受過多的人際互動,太多的關心會變成麻煩,最後變成怕麻煩,不敢愛,最後,無法愛自己,也無法愛別人,」在全省推動第一線進行陪讀計畫,基督教救助協會秘書長夏忠堅有這樣的觀察。

社會變遷下帶來的巨變,讓很多人不知為何而戰。電影《六號出口》片尾最後寫著:「如果青春就是註定要不斷的向前跑,他媽的,什麼時候我會跑到出口?」這是導演林育賢下的註腳;知名的女詩人希薇亞.普拉絲,則在〈守夜〉中寫道:
那並非心臟,在跳動,那沉默的隆隆聲,

那叮噹的喧鬧聲,遠處,
並非流動身中的血液,喚起一切騷動⋯


環境巨變,讓人無所適從,但要解剖自殺心靈,不得不正視,腦裡面有個黑暗的黑盒子。

根據世界衛生組織日前公布的報告,去年在六十億的全球人口中,百分之六到七,也就是約四億的人們罹患嚴重、長期,甚至需慢性照顧或安置的精神疾病,「這是全球的問題,而且已開發國家的蔓延率實在可怕,」呂旭亞說。在台灣,約有五分之一的人曾經罹患各類的精神疾病,「若以現有一千八百萬成人人口來看,患有各類精神疾病的人高達三百六十萬人,形成你我生存處境中相當的危機,」胡海國說。

憂鬱及自殺,已是二十一世紀的新國病,「自殺,從科學來講,其實代表了腦部生病了,」胡海國說。

現代腦科學已經可以清楚的分析出,自殺身亡的人身上,腦部出現解剖及化學上的變異:原本在腦中有安定人心作用的血清張力素,在自殺者腦中會出現混亂的訊息,使得整個血清張力素系統出現紊亂失控狀態。「但因自殺是禁忌,大家不願面對這個黑盒子,」胡海國無奈的說。

冰山一角:失落、無助、哀傷
都可能是點燃整箱火藥的小火柴


日前花蓮東華大學有一女學生因為與房東吵架而自殺了,很多人都以為是房東的錯,「要了解自殺,必須先找出自殺背後一箱箱的創傷火藥,而事件通常只是點燃火藥的最後一根火柴,」牧愛生命協會執行長吳美麗說。

之前還有一個事業有成的年輕人自殺未遂,自殺的原因,表面看來是因為感情,但經過心理諮商後發現,真正的火藥,其實是因為他小時候,親眼目睹媽媽被爸爸打下車的事件。

「對於自殺,我們不能有太自以為是的答案,」衛生署自殺防治中心執行長江弘基說。他以冰山為例,看得見的原因,只是上面十分一的問題,關鍵常常出在冰山下成年累積的一箱箱火藥庫。

這些危險因子,從個人的人格因子,到親子關係,到家族遺傳,甚至到父母的婚姻關係,都隱藏了看不見的不定時炸彈。自殺可能伴隨任何危機和創傷而來,不能表達的失落,常常向內發展暴力,讓自殺輕易成立。

傾聽聲音:注意四周求救訊息
為生命迷途者留一盞燈


目前,自殺在台灣還是死亡禁忌,即使數字飆到五十年新高點。我們該怎麼辦?「國家不會自動產生新價值、新系統,必須創造制度來改變人心,」林萬億說。目前行政院正在設計制度,準備提撥一百八十億元的經費,解決失業失親等高風險家庭的心理問題。「我們需要健康的國民,不是要偉大的國民,」他說。

一個什麼都失去了,憂鬱或想要自殺的人,在意的不僅僅是解除痛苦而已。他們迫切需要美德、生命的目的、以及生命的意義。引發正向情緒的經驗會使負面情緒快速的消失。

沒有人一心想死,只是旁人能否聽到求救的訊息。當你產生同理心時,你會意外發現,你也正在檢視你存在的價值。自殺是複雜的,對於走在危險邊緣的自殺個人,「我們必須把燈點著,」林綺雲說,「當全世界的人都不愛我時,至少,我愛我自己。當全世界的人都拋棄我時,至少我不拋棄我自己。」

問自己,這一輩子到底要幹嘛?心中有何渴望?生命必須活在生命現場,靠自己找出意義。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atwn2face200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