全文轉載自《BART 的 Neverland》
網站連結處:http://blog.pixnet.net/bart1/post/5264542


世間上,再也沒有比「父母雙亡」更悲傷的詞彙與事件
捫心自問:如果今天你遭遇了這樣的家庭巨變,你如何與這樣的巨大傷痛自處?

昨天下午,應商業周刊邀約,參加了一個非常特別的公益紀錄片首映
繼2006年「大象男孩與機械女孩」的動人生命故事之後
2007年商業周刊的年度公益專題,將帶大家去探索一個沒有解答的議題~生命

《奇蹟的夏天》導演~楊力州費時半年
深入偏遠部落去紀錄一個有關「生命」的故事~《水蜜桃阿嬤》

與其說是討論「生命」的故事
其實我們要透過《水蜜桃阿嬤》的故事去探討一個更嚴肅的話題,那就是「自殺」這件事情

還記得當我收到商業周刊的電子邀請卡時,我仔細閱讀了有關阿嬤的故事
原本我第一個聯想到是電影《佐賀的超級阿嬤》的畫面

但是千萬沒想到,當我坐下開始欣賞這紀錄片的時候
驚覺這部紀錄片要探討的議題與問題,完全不能用輕鬆的心情去看待
因為「自殺」是一個未來可能會發生在你我周遭的「文明流行病」
隨時都會無情地襲擊失落、無助、傷心的每一個人

《水蜜桃阿嬤》的故事裡,阿嬤一個人獨自扶養兒子與兒媳自殺身亡後遺留的幼子
當我們在觀賞這部紀錄片的時候,心情似乎沒有一刻是輕鬆的
聽著無辜孩子對父母的思念與哀痛,沒有人不會動容
聽著阿嬤訴說他對兒子與兒媳的離開人世的想念與寬容,深刻體會到母愛的偉大
在偏遠部落、以耕種蔬果維生的阿嬤一家,用他們的生活智慧來面對「家人自殺身亡」的悲痛
阿嬤與孫子的故事,給了我們無限的啟發

身為社工的我,在《水蜜桃阿嬤》裡看到找不到生命出口的孩子
無論是用悲傷、憤怒或者攻擊行為來宣洩,孩子承受著連大人都不一定能承受的痛
在社工服務的個案裡,當孩子親眼目睹親人過世,這是一個最難處理的心理創傷
看到這個孩子的行為與心境,真的心疼他們所遭遇的苦與難
阿嬤雖然不懂得什麼「專業的心理治療」,但是阿嬤用他自己的方式來撫平孩子的傷痛
一個擁抱、一同哭泣、一起想念,阿嬤用她溫暖的心呵護著孫子的成長
或許這是吸引導演不斷想要用心紀錄阿嬤故事的動力之一

生與死的交錯與掙扎,不斷在這部紀錄片裡上演
死去的人悲傷,活著的人更悲傷
死去的人以為是種解脫,活著人卻陷入一個情緒糾葛的桎梏當中,每一步都走的艱辛
也讓我們深刻體會「自殺」這件事情,對於「活著的人」更是一種無情的折磨
阿嬤看似堅強,其實她不得不堅強,不然她不知道怎樣將她的孫兒帶大
她的無奈,從她談到自從她兒子與媳婦過世後,她就再也不知道「娛樂」
因為她的生命裡,必須不斷與「自殺」這兩個字在生活中拔河,企圖找到一個平衡

導演在試映後的一番分享,深深觸動我的內心
他說:「生命就像是山中的一陣霧,任誰也看不清楚它的全貌」
導演嚐試用它的鏡頭紀錄下阿嬤與四個孫兒的生命力
或許沒辦法給觀眾一個完整的解答,卻也希望觀眾能在影片中學習「生命」這個議題
拍攝紀錄片應該保有的客體與客觀,但是看到認識阿嬤一家人之後
客體與主體的界線不再清晰,因為他們與阿嬤一家產生深厚的情誼
在我眼中,他們是阿嬤一家人的守護天使,真情陪伴阿嬤一家走過這段生命幽谷

這是一群善良的人為關心台灣所作的事情
商周期盼透過《水蜜桃阿嬤》的故事,引起社會對「自殺」與「生命教育」議題的關注
導演期盼藉由《水蜜桃阿嬤》的故事,與所有人分享生命的堅毅與感動

很開心可以看到商業周刊勇敢地碰觸了一個被社會隔離的禁忌話題
也願意為台灣的「生命教育」付出他們的用心
就像大家熟悉的口號:「預防勝於治療」
或許生理的疾病可以用藥物來預防,但是心理的疾病卻是需要「教育」與「心理建設」來關照
這是一個「不簡單的任務」,期盼大家能用更正向的思考面對這個殘酷的生命議題
讓我們能向阿嬤學習,學習她堅強與勇敢地面對生命與生活
也讓社會能更敏感地關注身邊周遭的每一個親友
讓「自殺」不會輕易蔓延,大家更珍惜生命中的一切...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atwn2face200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