價值觀崩潰 十歲就輕生
去年,每二小時二分鐘就有一人輕生,有四十一萬人曾做出結束生命的行為,自殺,就像你我的鄰居,環繞在身邊……

文●成章瑜--全文引自《商業周刊》


舞台上,獨舞者在空椅上來回穿梭,爭不完的椅子,搶不完的位子,爭執、焦躁、不安、不斷衝突的自我,對應著財富、名利、權勢的喘息聲,心力交瘁…,這是已故編舞家羅曼菲的作品《心之安放》。

不管你看見還是看不見,事情就這樣一直發生。

衛生署自殺防治中心在二月時曾推估,民國九十五年,台灣自殺死亡人數飆至四千三百一十三人(編按:最新數據截至六月十日截稿尚未更新),創下五十年新高,也讓台灣的死亡率擠進世界前十五名(編按:係與世界衛生組織公布之數據做比較)。四千三百一十三人死亡的意義,約當7-Eleven遍布於台灣的密度。如果換算以天為單位,等於每天有十二人自殺,等於每二小時二分鐘就有一人輕生,是十年前的二.三倍。
你可能也完全沒有想到,去年一年,台灣有一百四十七萬二千個民眾曾想過結束生命,有四十一萬六千人確實出現結束生命之行為,其中有十三萬人有兩次以上結束生命的行為,這是國內的精神健康基金會二月七日發表的「二○○六國人精神健康指數調查報告」。

暢銷書作家王文華就在廣播節目中說著,他怎麼樣也沒想到,自己建國中學的那一班,竟然已有三人自殺身亡。主管社會福利政策的行政院前政務委員林萬億,打開袖口比畫著,自己的學生手上竟然有十七條刀痕。「台灣人的精神狀態,真的生病了,」台大精神科醫師胡海國說。

心靈匱乏:找不到生命著力點,
自殺成青年族群第二大死因


「台灣正從新貧(new poor),卡債卡奴的近貧(near poor),走到更危險的心貧(heart poor)族,」林萬億說。社會缺乏共識,人心就無所依附,很多人都找不到生命的著力點。

高自殺率數字背後其實隱藏著更大的危機。前年自殺數字產生關鍵的變化——過去幾年自殺人數多在三千人以下,但民國九十四年突破四千人。而且,數字顯示有自殺低齡化現象。以九十四年為例,每一.四天就有一個青少年自殺,自殺位居十五至二十四歲的青年族群十大死因第二位;而每十萬人口即有七個青少年自殺身亡。同時,國內已出現多起十歲兒童自殺案例。翻開報紙,父母攜子全家自殺的案件讓人怵目驚心,這也是在國外絕少發生的案型,意謂著對社會支持系統的某種絕望。

民國八十一年台灣股市大崩盤,民國八十四年隨後經濟成長率與自殺死亡率隨即出現「死亡交叉」。自此,經濟成長率一路震盪下滑,民國九十年甚至出現了二.一七%的負成長;自殺死亡率則一路狂飆,至今未息。政大心理系教授許文耀發現,台灣的自殺死亡率是十萬分之十八.八,已逼近國際自殺率紅燈警戒區二十,「目前真的很危險,」他說。

經濟失衡:M型社會兩端
在絕望與欲望中掙扎


「我很憂鬱,已經是這個年代最流行的代名詞,」精神科醫師王浩威說。

金錢遊戲留下了社會失序大問號,進入M型社會,經濟失衡的狀態會更嚴重。貧富差距拉大,靠經濟解決問題的能力降低。其實從最近幾個自殺數字即可看出端倪:

M型左端:攜子自殺的家庭比率增加,這種型態是新貧、近貧加上心貧的全組合,也代表著某種對社會的絕望。

M型右端:社會變遷、資訊爆炸、職場壓力大增,臨床上發現屬於菁英型的自殺案例增加,要求高、欲望大,很多人過不了自己生命困境的那一關。

值得重視的是,「兩年前,九○%至九五%的自殺案例都有憂鬱症或躁鬱症的病史,但現在的案例,是媽媽帶著孩子跳河、全家燒炭自殺,這些顯示台灣社會出了大問題,」心理諮商師,也是淡江大學教育心理系教授呂旭亞說。

「問問你自己,你有多久沒有回家了,有多久沒有打電話給你的親人?」胡海國說。

情感斷裂:社會孤鳥紛飛,
從自我疏離變成人際疏離


除了經濟因素外,根據自殺防治中心的統計,自殺成因中,經濟因素雖是主因之一,但有超過三成的人是因為情感因素,顯示台灣人際網絡出現嚴重斷裂。

台灣都市化越極致,社會孤鳥越多。「現在最大的問題是,很多人在網路上on line(連線),卻在情感上off line(斷線)」王文華說。「每一個自我,都驚懼於人際關係的痛苦,因為充滿不對稱性及不安定性。我可以對人家不好,但人家不可以對我不好,」自殺防治協會秘書長林昆輝分�R。

自我疏離,變成人際疏離,人心極度沒有關聯。「人生不能只吃一頓生存的飯,」許文耀說。人不只要生存,也要懂得生活和生命是怎麼一回事。「生存,了不起只能安頓;生活,最多只能求安適,但唯有懂得活在生命的現場,人才能真正安定,」他說。

似乎,台灣大多數的人都忘了生命是怎麼一回事。台灣目前的景象是,林萬億形容,就像洩了氣的氣球:「幫助別人沒有熱忱,對社會也沒有很多的承諾。」

陰霾擴散:憂鬱症患者六年增三倍
一人自殺,六人受影響


也許你會問,自殺關我什麼事?根據自殺學之父愛德溫.史納曼(Edwin S. Shneidman)的估計,每一人自殺死亡,估計至少就會影響六個自殺者親友,「因為自殺是會模仿學習的,」國立台北護理學院生死所教授林綺雲說。

自殺從來沒有離你我這麼近,四千三百一十三人死亡,意謂著「自殺」已是你的鄰居,你的朋友。「自殺發生時,人與人的複雜關係、緊密關係顯得格外明顯,自殺會擴及及延伸至家庭和更大的社群,不但會引起立即的波動,甚至影響好幾世代,」史納曼說。

通常自殺遺族或周邊的人,會出現五種心理情境:震驚否定、討價還價、憤怒、沮喪、接受。許多人會說,忘了這件事,往前走,「但我們大多無法往前走,我們需要把心裡的話說出來,需要徹底經歷這一切,才能真正走出來,」史納曼說。作家黃春明的兒子黃國峻,曾是才華洋溢的作家,卻在二○○三年,三十歲的時候自殺,提起往事,黃春明依然說不出話來⋯⋯。

電影《末代武士》中,日本天皇問湯姆.克魯斯,「勝元武士是怎麼死的?」湯姆.克魯斯回答,我不能告訴你他是怎麼死的,但我可以告訴你,他是「how to live(如何活的)」。

「今天,此時此刻,甚至這些年,我們到底怎麼活著?」連衛生署自殺防治中心執行長江弘基也疑惑的問。台灣憂鬱症,六年間激增三倍,有一百九十萬人飽受憂鬱症之苦。根據兒福聯盟公布的「媽媽辛苦指數調查」,亦發現五成六的媽媽認為自己的辛苦達到「過量級」,三成四的高風險家庭媽媽想自殺。台灣的離婚率,二十年來也成長了兩倍。

強迫競爭:搶奪有限資源,
自我防衛心態下,無法被愛與愛人


競爭,讓我們常常做超乎自己能力的事,「現在台灣最大的問題,就是壓力常常超過腦力的負荷,易怒、思緒雜亂、焦躁不安,」胡海國說。

四月二十七日,一項名為社會行為的藝術實驗在台北上演,藝術家彭弘智的「搶錢計畫」引起注意,因為傳說,參觀者可以免費拿錢。當藝術家推出了推車,觀眾瘋狂地扒下人像上的紙鈔,本能競賽開始,當錢搶光時,大家才發現人像的下半身,竟然是小兒痲痺。

生存成本已經到了臨界點,專家看見的現象是:

一、高生存成本,強迫競爭:薪水不增,所得惡化,不但實質薪資成長率過去兩年連續負成長,而且想在台北市居住,要不吃不喝八年才可能買下一棟房子。教育的競爭更是激烈,九五%的學生想擠進二%的名校,而且私立大學的教育費用是十年前的兩倍。「如果一個人面臨生存忍耐的底線,為保護自己,當然就要想辦法去爭搶資源,」執業二十年的精神科醫師王浩威說。

二、兩道門六道鎖,忘了愛:即使是住在對門,兩道門六道鎖,人際距離越近,越讓人進入防衛狀態,「因為忙碌讓人無法承受過多的人際互動,太多的關心會變成麻煩,最後變成怕麻煩,不敢愛,最後,無法愛自己,也無法愛別人,」在全省推動第一線進行陪讀計畫,基督教救助協會秘書長夏忠堅有這樣的觀察。

社會變遷下帶來的巨變,讓很多人不知為何而戰。電影《六號出口》片尾最後寫著:「如果青春就是註定要不斷的向前跑,他媽的,什麼時候我會跑到出口?」這是導演林育賢下的註腳;知名的女詩人希薇亞.普拉絲,則在〈守夜〉中寫道:
那並非心臟,在跳動,那沉默的隆隆聲,

那叮噹的喧鬧聲,遠處,
並非流動身中的血液,喚起一切騷動⋯


環境巨變,讓人無所適從,但要解剖自殺心靈,不得不正視,腦裡面有個黑暗的黑盒子。

根據世界衛生組織日前公布的報告,去年在六十億的全球人口中,百分之六到七,也就是約四億的人們罹患嚴重、長期,甚至需慢性照顧或安置的精神疾病,「這是全球的問題,而且已開發國家的蔓延率實在可怕,」呂旭亞說。在台灣,約有五分之一的人曾經罹患各類的精神疾病,「若以現有一千八百萬成人人口來看,患有各類精神疾病的人高達三百六十萬人,形成你我生存處境中相當的危機,」胡海國說。

憂鬱及自殺,已是二十一世紀的新國病,「自殺,從科學來講,其實代表了腦部生病了,」胡海國說。

現代腦科學已經可以清楚的分析出,自殺身亡的人身上,腦部出現解剖及化學上的變異:原本在腦中有安定人心作用的血清張力素,在自殺者腦中會出現混亂的訊息,使得整個血清張力素系統出現紊亂失控狀態。「但因自殺是禁忌,大家不願面對這個黑盒子,」胡海國無奈的說。

冰山一角:失落、無助、哀傷
都可能是點燃整箱火藥的小火柴


日前花蓮東華大學有一女學生因為與房東吵架而自殺了,很多人都以為是房東的錯,「要了解自殺,必須先找出自殺背後一箱箱的創傷火藥,而事件通常只是點燃火藥的最後一根火柴,」牧愛生命協會執行長吳美麗說。

之前還有一個事業有成的年輕人自殺未遂,自殺的原因,表面看來是因為感情,但經過心理諮商後發現,真正的火藥,其實是因為他小時候,親眼目睹媽媽被爸爸打下車的事件。

「對於自殺,我們不能有太自以為是的答案,」衛生署自殺防治中心執行長江弘基說。他以冰山為例,看得見的原因,只是上面十分一的問題,關鍵常常出在冰山下成年累積的一箱箱火藥庫。

這些危險因子,從個人的人格因子,到親子關係,到家族遺傳,甚至到父母的婚姻關係,都隱藏了看不見的不定時炸彈。自殺可能伴隨任何危機和創傷而來,不能表達的失落,常常向內發展暴力,讓自殺輕易成立。

傾聽聲音:注意四周求救訊息
為生命迷途者留一盞燈


目前,自殺在台灣還是死亡禁忌,即使數字飆到五十年新高點。我們該怎麼辦?「國家不會自動產生新價值、新系統,必須創造制度來改變人心,」林萬億說。目前行政院正在設計制度,準備提撥一百八十億元的經費,解決失業失親等高風險家庭的心理問題。「我們需要健康的國民,不是要偉大的國民,」他說。

一個什麼都失去了,憂鬱或想要自殺的人,在意的不僅僅是解除痛苦而已。他們迫切需要美德、生命的目的、以及生命的意義。引發正向情緒的經驗會使負面情緒快速的消失。

沒有人一心想死,只是旁人能否聽到求救的訊息。當你產生同理心時,你會意外發現,你也正在檢視你存在的價值。自殺是複雜的,對於走在危險邊緣的自殺個人,「我們必須把燈點著,」林綺雲說,「當全世界的人都不愛我時,至少,我愛我自己。當全世界的人都拋棄我時,至少我不拋棄我自己。」

問自己,這一輩子到底要幹嘛?心中有何渴望?生命必須活在生命現場,靠自己找出意義。

atwn2face200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支援系統演出 六大荒謬
引言:自殺防治迫在眉睫,政府雖有行政規畫,卻無執行落實能力;民間團體心急如焚,卻苦無經費人力,難道就讓生命如此流逝?

文●陳竫詒--全文引自《商業周刊》


難道,生命的顏色與風景,我們只能用一連串的荒謬與塗鴉,拼貼而成?

荒謬一:等人跳樓後,救援才開始?

高雄市楠梓區的一位小四學童因為課業壓力三次企圖跳樓尋短,學校輔導室王主任心急的試著向外找資源,撥一一九求助,電話線的那端問:「人跳下去沒有?跳下去我們才能救!」因為不是立即的危機現場,消防隊不另做處理;於是他想,這應該屬於校園安全事件,向教育部訓委會的校安中心通報應該最可以幫助孩子吧!得到的詢問依舊是:「事情發生了沒?」

原來要等發生了才能尋求資源?「就跟火災一樣,要發生了才能通報。」王主任無奈的說出讓人心驚的比喻。就因為,事情還沒有發生,我們只能坐以待斃,等著哪一天,它真的發生了…。
荒謬二:簽「不自殺契約」,就能防悲劇?

平均每三.六天,就有一名學生自殺成功,隱藏在數據背後的是十倍甚至二十倍的自殺企圖,那怎麼辦呢?

教育部著手推動「校園學生憂鬱與自我傷害三級預防工作計畫」,要求各級學校廣泛進行精神篩檢,並且推動各級學校學生「我不自殺」契約的宣示活動,引起輿論譁然。

篩檢出高風險之後然後呢?簽約宣示之後然後呢?後續的配套措施在哪裡?依目前國小輔導室缺乏專任輔導老師的情況下,除了廣泛的宣導外,是很難有足夠的專業與人力進一步做到個案輔導。

投入第一線自殺救援的牧愛生命協會執行長吳美麗就表示:「簽契約之所以不自殺是因為建立關係,而且是專業性的關係,資源連結的關係,這樣簽約才有意義。」

荒謬三:專線充斥,卻沒人接電話?

去年台北市生命線接到的求助電話比起前一年暴增了近三成,「他們其實是煎熬、猶豫。沒有人一心想死,只是旁人有無聽到求救的訊息,」台北護理學院生死所林綺雲教授分析企圖自殺者的心理狀態。

求救的訊息增加,然而,線路卻可能是斷的。已有近四十年歷史的生命線,受限於經費及人力,在澎湖縣甚至出現晚上八點半過後,沒有人接電話的空窗時間。

除生命線,政府也成立了二十四小時全國性的安心專線,求助管道當然是越多越好,但大年初二燒炭自殺的苗栗男子,生前將生命線一九九五的專線錯撥成九九五,沒接通的電話,生命於是斷了線;各式專線充斥的現代社會,一如慈濟大學社工系副教授萬育維問道:「人要走的那一剎那,腦袋裡記得多少電話呢?」

荒謬四:通報統計後,就沒有後續?

「促進標準化自殺防治通報及介入流程」是「自殺防治中心」的工作重點,通報自殺行為以掌握可能重複自殺的高風險群,目前現行做法是:當醫療院所或是警、消等第一線人員接獲自殺個案時,在二十四小時內要通報「自殺防治中心」,「自殺防治中心」再分案給所在區域負責防疫、衛教宣導等眾多業務的公衛護士,進行第一線的電訪或家訪。

「衛生所只有幾名公衛護士,打電話了解安慰一下就不錯了,連續三天沒接電話,再與原先通報單位確認聯絡方式,如果沒有錯,就結案了。」負責通報自殺個案的社工員熊蕙筠表達了現行工作的窘境:「通報架構看起來還滿完整的,但實際運作上我們也不曉得轉介通報出去,後續落實到什麼程度。」

荒謬五:頭痛醫頭,腳痛醫腳的切割診療?

「一個案件其實通報很簡單,統計哪個學校發生多少案例,但問題是他不會下來輔導!」吳美麗直指:「我們有很多接受通報跟統計的人,但是進一步做服務、輔導的人卻很少。」

儘管在「自殺防治中心」理想規畫的共同照護網路裡,內政部、教育部、勞委會、衛生署、健保局、法務部、新聞局等等全含括在內,但缺乏統籌的單位,各體系各自為政,林綺雲就表示:「台灣的問題在於多頭馬車,資源無法整合。」

通報後的個案,電訪不到、拒絕進一步追蹤者,結案;有情緒困擾者,轉介至醫療單位就醫;案主是青少年,就轉給社會局的青少年服務中心;近貧或新貧的問題就轉到大溫暖計畫(編按:行政院所推動的社會福利專案);但是,台南市就曾發生過轉介到大溫暖計畫的個案,因有精神困擾,又轉回心理衛生中心。

頭痛醫頭,腳痛醫腳,人被支解成一個一個片面的問題,層層轉介的結果,資源要進入真正需要的對象困難重重,這些在生命中找不到出口的人們,在如同「旋轉門」的通報體系當中,繼續在斷裂不連續的體系裡轉來轉去,生命流轉著,生命也被切割著,人們依舊找不到出口。

荒謬六:政府不知怎麼辦,就委外辦理?

目前專責防治自殺的執行單位——「全國自殺防治中心」,是衛生署委託給「台灣憂鬱症防治協會」辦理,這不是整個體系中唯一的委辦單位,以九十六年度的政府預算為例,自殺防治業務是劃歸在「加強精神疾病防治與心理衛生工作」科目底下,四億九千多萬元的預算,有一億兩百多萬元是委辦費,高達五分之一的比例把業務委託出去,在自殺防治剛開始執行之際,模式尚在尋找、階段尚未成熟,把多數而且主要的工作委辦給民間單位執行,是恰當的嗎?

立委黃昭順直言:「委辦並沒有一定的監督管理機制。」吳美麗則焦急的表達憂慮:「自殺防治中心常常就一紙公文來,要大家開會、辦研討會,可是卻提不出具體的建議。」

萬育維亦評論道:「什麼樣的專案要委辦?什麼樣的自己辦?連政府都不知道怎麼辦的,怎麼交給委辦?你做個樣子給我們看好不好?這是個新的,大家都不知道怎麼做,就像之前做早療,台北市政府說:好,我自己成立,邀集各部會、專家學者以及家長團體推動,我自己做一套模式給你看,這樣做是對的,大家都不知道怎麼辦的時候,你不能委辦出去,Show me how to do it !(教我怎麼做!)」

「有些真相令人難以接受,因為你一旦聽到了,而且知道它們是真相,你就覺得不安,而且不願意改變。要改變是一件很麻煩的事。」美國前副總統高爾在紀錄片《不願面對的真相》裡如是說,自殺的議題宛如人們另一個不願面對的真相…。

只是,看不見就代表問題不存在嗎?

關於自殺防治,台灣的努力才剛剛開始,生命的最前線,我們期待一個環環相扣、線線不斷的安全網。一方面,政府已經投入資源,去年自殺成長率有趨緩之勢;另一方面我們也看到民間團隊開始出現,但是力量仍很微弱。

清晨五點,農曆大年初二,狂歡未盡,但,牧愛生命協會執行長吳美麗和她的夥伴們,已經摸黑從高雄出發;基督教救助協會的處長鄭夙珺也從台中趕來,目的地是兩百公里外的新竹泰崗水蜜桃阿嬤的家。

就這樣,每隔一週,吳美麗一定來泰崗,這是她與七個孩子的約定,原因只有一個,「受傷的生命不能等待,」她說。

根據教育部訓委會最新資料,校園自殺事件,平均每三.六天就有一例。吳美麗最常接到孩子的電話,就是「這次考不好,我死定了!」很多大人都認為小孩胡說,但真實的現場是,孩子真的衝到護欄,就要往下跳。

國小是建立健全人格的黃金時期,吳美麗說,這時候的孩子,正在開始發展自我認知,自我概念,探索我為什麼存在?這個關鍵期,父母的價值觀會影響孩子一輩子,但大多數的父母只看到學習成就,卻看不見孩子。

二○○三年,全國出現第一個十歲孩童的自殺案例,二○○四年六月,牧愛生命協會成立,直接進入校園,對有自殺危機的兒童,或家族有自殺個案的學生進行心理輔導。

受傷的生命不能等待——一分鐘五元的專線成本能救人無數

不只在新竹縣尖石鄉,從電話線那端傳來的求助聲,可能遠從最北的基隆、桃園、台中一路到屏東。這是一條希望之線,在孩子面臨困境時,在電話的另一端,能夠確保二十四小時隨時有一個守護天使,守護孩子的生命。

不過,面對案件越來越多,牧愛正面臨擴展專線、維護網站的困境,總計約需一百八十八萬的費用。搶救發展中的生命,一條專線的成本,一分鐘只要五元,但就是這樣一條無形的線,接住許多快要墜落的生命。

在公部門,二○○五年十二月自殺防治中心成立,起步不算慢。二○○七年行政院「中央自殺防治專案小組」邀集衛生署、內政部、國防部等相關部會,召開第一次小組會議,將層級拉到中央,也設置專責的機構。政府宣示防治自殺的決心,不言可喻。

「全國自殺防治中心計畫」時程明白的寫著:二○○五年九月二十八日至二○○八年十二月三十一日,需要長期努力的自殺防治,預期短短三年要收立竿見影之效,讓自殺退出十大死因,若以二○○五年為基準來看,亦即要降低五成以上,對比英國的十四年降低二○%,或者美國的十二年降低五六%,目標實在「高遠」。
政府起步不算慢,但面對目前存在的諸多荒謬現象,需要更大的決心。尤其根本的問題,如何在小學這個健全人格的黃金時期,強化生命教育課程,需要更積極的規畫。除了等待政府的執行魄力之外,你我多一分關注,會是更強大的力量,因為生命不能等待。

生命小錦囊
當你情緒崩潰時⋯⋯

◆允許自己痛哭一場。
◆聽聽冥想音樂,或放一片大自然音樂的CD。
◆先做5次深深的腹式深呼吸,每次數8秒鐘;再做5次,而且吸氣時腳趾用力抓地,吐氣時再將腳趾頭放開;再做5次平穩呼吸。
◆打電話給值得信賴的親友。
◆停止在腦中滾雪球,對負面情緒喊停!
◆快走15分鐘,加速新陳代謝。
◆問自己,「好吧,現在覺得如何?」
◆寫信給自己,寫出煩惱、困擾、問題或憂慮,與自己展開對話,可以讓強烈的情緒後退一步。
◆接納自己的處境,問自己在恐懼什麼?擔心什麼?為什麼憤怒或沮喪?
◆整理情緒,重新出發,允許窗外有藍天。

當親友情緒崩潰時⋯⋯

六要
◆要傾聽,做到真心的傾聽。
◆要握住他的手,看著他的眼睛,告訴他:「我聽見你的痛苦心聲了,我很關切!」
◆要對他說:「你對我是很重要的人。」
◆要問他:「談一談,對你有沒有幫助?」
◆要學會同理,是要同情他的處境,但若當事人說出非理性的話,要斷然制止。
◆要觀察:如果發現當事人眼神恍惚,會攻擊自己,要趕快尋求專業人員協助。
三不
◆不要說:「不要哭,你一定可以的!」一旦情緒沒有徹底釋放,很可能會轉向內心自我攻擊。
◆不要加入自己個人的判斷,分析比較他的問題。
◆不要錯過黃金復原期:失親後6個月是黃金復原期,如果錯過,可能會引起身心官能症或憂鬱傾向。

atwn2face200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趁黃金五階段 教他愛自己

台灣教育只注重如何成功,而非如何活,一旦漠視自我系統的發展,將影響成人期所有生涯發展及自我價值感。

文●成章瑜--全文引自《商業周刊》


今年初,《商業周刊》曾推出「快樂國丹麥」專題,探索這曾經是高自殺率的北歐雪國,為何能轉型為全世界快樂指數最高的國家?剝絲抽繭後發現,這與改革後的教育價值有相當大關係。

丹麥的教育,是自小從人「出發」,從幼兒時期培養孩子的社群能力,到訓練孩子多元的嘗試,不侷限在教科書上的學科學習。誠如一位丹麥教育家所說:「增加知識固然重要,但若一個人無法體認人生的重要,那麼所有的知識都沒有力量。」丹麥人不在於教育孩子可以做些什麼,贏過多少人,更是「我是誰」的自我探索與認識!

影響,始於幼時——
憂鬱、精神疾病,都在幼年埋下導火線


反觀台灣,教育努力傳授一個又一個的知識。「但是沒有人教你,你是誰?你為什麼而活?」陽明、中央、交大、清大四校聯合校長曾志朗說。如何學習成為一個「人」, 過程是掙扎的。從「我想成為」、「我能成為」,到「真正的我是誰」,而不是「我應該是誰」的歷程間,中間有太多的選擇、掙扎、抗拒、接受、適應、改變和突破,但是我們通常只追求標準答案:「如何成功,而非如何活,」曾志朗說。許多人的厭世、底層的不快樂…,都與「我是誰」的定位探索不足,有很大關係。

人,在發展歷程中,童年到青少年間的早期經驗,通常是黃金人格發展期,也是「我是誰」的重要探索期。人生的光和影,也在這個時候發生。

十一歲的小秀,放學回來自動煮飯,幫妹妹小穎洗澡,有時候,她會把小穎抱在腿上,幫她把頭髮吹乾,就像媽媽一樣。自從媽媽自殺後,小秀在別人面前總是大笑,像要掩飾什麼,但是她好痛苦。大熱天的,她穿了三件衣服,團團把自己包住,因為她認為這樣最安全;七歲的小穎,一年級了,卻常常尿褲子。一下課,她不跟其他同學玩,一直瘋狂的在教室繞圈圈,直跑到上課為止。這是一個媽媽自殺,爸爸三度自殺未遂的個案,發生在高雄楠梓。

兒童期的人格發展影響一個人至深,很多研究都發現,許多自殺或憂鬱症疾病的成因,從早期人格發展中,就已埋下導火線。案例中的小秀,就是過度早熟,認為自己的角色應該和媽媽一樣;小穎則是行為退化,而且有嚴重的失親焦慮,才會一直奔跑。

生命早期經驗,是建立人格的黃金階段,如果沒有正確的發展,可能會導致日後人格方面的問題,像邊緣性人格、強迫性人格、反社會人格…等。如果父母能提早注意,在孩子未來遇到問題、挫折,或是不可預期的家中變故時,就能有健全的人格,度過人生難關。

奠基,為時未晚——
十八歲之前,要讓孩子充分探索自我


什麼是黃金人格期?

George是一家創投公司的經理,平時上班忙,他和目前台灣很多假日父母一樣,只在週末才把孩子從保母家接回來。女兒兩歲了,有一天他接孩子回來,孩子不但大哭,而且用小拳頭打他。他很疑惑,女兒是在鬧脾氣嗎?

零到一歲的兒童,是發展自信及安全感的關鍵期。此時的孩子需要肢體的接觸,像擁抱、親吻、握手,需要父母或重要他人像老師的傾聽。如果缺少肢體的接觸,愛的匱乏,會讓孩子在未來遇到挫折時,因缺乏安全感會轉而攻擊自己。別小看只是母親的短暫離去,孩子都會有「分離焦慮」。

三歲定終身也是有原因的。一到三歲的孩子開始探索世界,這時吃飯掉飯粒,或是玩電插座,父母的態度不是打罵制止,而是握住小手教導,如果阻斷探索,孩子自然退縮,存在感自然低落。

三到六歲,則開始對自己的身體好奇,父母這時要正確的引導認知,否則孩子長大後,會有罪惡及內疚的情感性疾患。

十歲的小祥,下了課喜歡和同學一起打球,打完球再回家寫功課,但父母認為打球會影響成績,不讓他打,小祥好沮喪,跟同學說,他好想死。

六到十二歲,是孩子透過學校老師和同學,開啟認識世界的窗口,許多父母這時都忘記放手。孩子依附在父母的觀念下成長,看不到自己的長處,未來不會跟自己相處,也不會跟別人相處。反之,社會適應力越高,受挫的能力也會越好。

十二到十八歲的孩子,必須在同儕關係裡找到自我認同,是進入大社會前的關鍵期。這時的孩子需要同儕與團體關係證實自我的存在。但父母都怕孩子飛走,對於同儕人際關係反而嚴格限制,導致孩子情緒沒有出口,自我角色也會混亂。

思考,活在當下——
在生命花園裡找出自我的價值


回頭想想,在你的生命歷程中,你是怎麼過的?你的父母又是怎麼要求你的?

執業二十年的精神科醫師王浩威說,在他的病患中,最近出現龐大的「後青年」及「後中年憂鬱」問題,站在事業成功的頂峰,人生突然走不下去了。因為突然不知道自己是誰?為何而戰?「自我概念被壓抑,很容易失去自發性動機,」王浩威說。

黃金人格期中自我系統的發展,深深的影響成人期所有生涯發展是否順利,以及一個人終生追求的價值。

自我概念的特性是:

自我:我是怎麼樣的一個人?

理想我:我應該是怎樣的一個人?

世界觀:對自己以外的人、物、大自然、世界倫理的看法,以及這世界中我的定位。

「自我概念積極者,學習動機較強,有助發展自己的生涯,」牧愛生命協會執行長吳美麗說。反之,生命中如果缺乏光,陰影很可能變悲傷、憤怒、甚至產生攻擊自我的行為,形成人格方面的疾病。

「都是你的錯!」「你到底是怎麼搞的?」這樣的咆哮、獨裁、批判,是我們常聽到的指責。這裡面透露的訊息跟童年的早期經驗,被壓抑的受傷,以及害怕失去控制有關。這種手指指向別人,很少指向自己的人,特質是非常自我中心,但心中又極度缺乏安全感,「是潛在的邊緣性人格疾患,」吳美麗說。

若換成的場景是:「都是我的錯,」「我不值得,」「我想要讓你高興。」這種事事討好,常道歉、懇求、讓步以及用低姿態取悅他人的人,常常強烈要求自己,是完美主義者但又缺乏自信,「這可能是憂鬱、焦慮、有自殺傾向的潛在病患,」心理諮商師也是薩堤爾人文中心執行長趙曉娟說。

觀看自己的生命歷程,有時很殘忍,但也是人生找到下一個出口的必要路徑。

當很多人還在思考我是誰時,曾志朗很小就開始思考:「我跟別人有什麼不一樣?」
曾志朗說,就生物的多樣性來思考,每個人都應該有自己的生命花園。真正的多樣性是,我跟別人不一樣沒有關係,別人跟我不一樣也無所謂,在不一樣裡,也許生活情境很好,也許並不理想,兩者間我如何找我的定位,然後如何增進我自己。這個世界,有木匠、有工匠、有科學家、有舞蹈家,也有掃地的清潔工,這個世界組合起來就很美。「了解生命,一定要從這個地方去想,」他說。

在丹麥情況正式如此。知名銀飾公司喬治傑生(Georg Jensen)的銀匠麥克.伯克佛(Michael Birkefeldt)的大女兒立志當演員。這並非台灣父母望子成龍型的工作,但這位丹麥爸爸全力支持,他說:「她們必須傾聽自己心裡的聲音,找到自己的人生!快樂很重要的因素,就是你必須要能選擇自己的人生!」

「這麼多人想放棄生命,因為生命中缺少一份值得,」政大心理系教授許文耀說,他從小患有小兒痲痺,但是陪著他面對人生的,其實只是媽媽剛出爐的饅頭,一種熱騰騰、冒煙的幸福。這裡面有一個愉快的記憶,就是孩子跟媽媽→做的過程→相互的陪伴→慢慢變出饅頭→好吃的香味…。生命中的真正的曙光,常常就是來自重要他人,相處時間,及共同經歷的發展歷程。

體認,真實自我——
接受自己的不完美,看到自己的長處


「我已經夠努力了,」「我的努力就到這邊了,」「你不要叫我再努力了。」這是很多孩子和父母的對話。努力,也是目前生命困境的一大迷思。努力不等於能力,努力並不能解決一切。「我們應該強調能力增強觀,遇到挫折,能力不夠沒有關係,我可以透過學習來增強,看到自己能力的長處,就能設計脫困的方法,」許文耀說。當生命學習欣賞、悅納、肯定自己,珍惜自己的生命,並尊重與激勵別人,身心自然能安適的立足天地之間。

台灣憂鬱及自殺率飆至五十年新高,缺少的就是對生命的覺察。從政府,從家庭,都有很多事情可以做。

在官方,教育部雖有生命教育學習網(http://life.edu.tw/homepage/091/new_page_2.php),亦有少數針對生命教育的教材資源,但使用者稀,台灣中小學共三千八百多所,截至五月底,教材連結的最高點閱數卻僅一千多筆,且相關資源多為平面的檔案,缺乏多媒體等更多元、豐富的內容及呈現方式,這正反映對生命教育的匱乏與不足。

在家庭與個人,問一問你,是不是錯過了人生的黃金人格發展期。你,還要讓你的孩子拚命追求第一名,在生命花園中迷路嗎?

atwn2face200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我與孩子的探險之旅
文/林宏南--全文引自《商業周刊》


小的時候,自己很喜歡到後面的果園中去探險。在那草叢和荒棄的老房子中,似乎藏著什麼自己所害怕的怪物或傳說中的鬼。每一次的探險總是充滿了刺激和樂趣,對於許多的未知和自己的想像。

從來沒有想過,會在多年之後,在深山的部落中,可以進入一個四歲小孩的世界,跟著孩子一起去探險。還認識了孩子的好朋友 - 一個三歲多的孩子。

我和美麗老師,一同參與了尋找鱷魚的探險。進入比人還要高大的草叢,遇見小鳥的窩,聽見鱷魚的叫聲,還有孩子專注的眼神。

當孩子蹲在地上,和你一起很認真的討論捕捉還有照顧鱷魚的計劃時,你會有一種很奇妙的感覺。那種認真的神情,我第一次在孩子的眼中看見。

有一些東西被喚醒,在祕密基地中的對話。當孩子認真的介紹他的好朋友給我認識,一位吃著餅乾的小男孩。當孩子唱起歌。老實說,我感受到了一種屬於童年的放心與快樂。

我其實也很想,時間就停留在這裡了,在一個有陽光,溫暖的午後。


“你們會照顧我喔?”孩子常問我這個問題。我一直都不知道該如何回答。我看著孩子,我想起小太陽的孩子。我會盡力。我會希望看見孩子安心而快樂的神情。我喜歡孩子的笑,在那個小小的腦袋裡,充滿了許多的想像和創意。

美麗老師常常跟我說,只要你真心去愛孩子,孩子會用他的生命回饋給你。我還會再來,我不會就這樣離開。我相信,孩子會平安的長大的。我相信,孩子會越來越好,只要我們用心並且等待。就如同小太陽的孩子一般。

我和孩子的生命交會,並開啟了一個難忘的,生命探險之旅。

期盼終點,會是一種幸福。

南.

atwn2face200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春天筆記
文/林宏南--全文引自《商業周刊》


第一次遇見孩子,是在冬天剛要離開的時候。那天,孩子大部份的時間,都在看電視。我們一起做了一個小木屋,他把白膠塗在我的手臂上,那是我們第一次的相遇。離去前,我向孩子告別,孩子躲在房子裡,不願意出來。

第二次遇見孩子,是春天來臨的時候。我看見了孩子的淚水,在小小的臉龐上滑落。他參與了一個家庭重要的歷程,那是一種關於悲痛的看見與釋放。在離去前,我跟孩子說,我還會再來。孩子打了我一拳,然後跑開,留下了錯愕的我。
第三次遇見孩子,是桃花盛開的時候。孩子記得我,並大叫我的綽號。那天,抱著孩子,一起看”神隱少女”,孩子一直在問問題。我感受到一種安心的氛圍,在傍晚的時刻。離去前,孩子變得很焦燥不安,即使我已經向他告別。但孩子還還是一直在四處奔跑著。

第四次遇見孩子,山中起了濃霧,那是下著雨的春天。孩子在畫紙上塗鴉,混亂的線條。孩子的狗狗生了小狗,孩子很高興。在離去前,孩子願意讓我抱,不再焦燥,我還會再來。

第五次遇見孩子,桃花已經謝了,和煦的春陽。背著孩子進行一趟探險之旅,穿越草叢,進入孩子的異想世界。一起蹲在地上,討論捕捉鱷魚的探險計畫。我們還畫了探險地圖,一個很驚奇的探險,就此展開。孩子分配我負責幫鱷魚洗澡的工作,在抓到鱷魚之後。第一次看到孩子如此認真和專注的神情。我被喚回童年,並看到一種希望。在離去前,天空中同時有太陽和月亮。我向孩子允諾,會帶來綁鱷魚的繩,繼續未完成的探險。孩子點點頭,不再哭泣。

第六次遇見孩子,春天已在收拾行囊,準備告別。依舊是溫暖的陽光。孩子帶我去他的祕密基地,介紹他的好朋友給我認識—一位三歲大的孩子,吃著餅乾。孩子說,不可以在秘密基地裡面尿尿。孩子唱著歌,然後和他的朋友一起大笑。感受到童年,一種放心和快樂的氣息。

"你們會照顧我喔?" 孩子常常問著我。
我還會再來,探險的旅程已展開,我不能就此離去。
我相信,孩子會平安的長大。
我期待,旅程的終點,會是一種幸福。

atwn2face200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雲霧中的家
文/成章瑜--全文引自《商業周刊》


2月12日,第一次帶導演上山,離農曆春節只有五天了,就拍攝紀錄片而言,農曆春節應該是一個必須被紀錄的時點,雖然很趕,但是我們還是趕上了。

導演問我,阿嬤家在那裡?我回答,在雲端上,他說,這是一個好形容,雲端上的阿嬤和七個孩子。

第一次不斷迷路後的經驗,讓我這次居然可以清楚地記得路了。我告訴導演,在宇老之前,會看到終身令人難的忘的雲霧。
開山路十分辛苦,導演特別小心謹慎,不過當他看到我所謂難忘的雲霧時,我想那時他心中已經開始決定要拍攝這個故事了。

雲霧雖美,但每當霧一起,反而讓我們看不清楚我們存在的世界的真相,原本那個熟悉的世界,在雲霧中都是模模糊糊,生命的真相不也是一樣嗎?

導演說,「生命就跟他們住的地方一樣,我們只能在雲霧散掉的那一剎那,短短的那個時間,拍攝下他們(編按:指水蜜桃阿嬤和七個孫子)的容貌,記錄下他的聲音。他們也只能在面對自己生命的雲霧稍稍散掉的那一剎那,陽光出來的那一剎那,趕快去釐清自己該怎麼做。」

之後,多少次上山,我們都會在泰崗GK05的電線桿停下,我們發現這裡是最佳觀看阿嬤家的角度,一條小溪,從山中蜿蜒而出,在崇山峻嶺間,特別美,只是阿嬤家依然常被雲霧遮住,不知什麼時候能撥雲見日。

atwn2face200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